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解析病的三个三分之一

   作者:匿名   发布:2015/4/4   点击:2080

我们常说药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某些长期不愈的疑难病,它的作用范围有时只占三分之一。那么另外两个三分之一是什么呢?一个是周围的环境对其的作用和影响,另一个是病人自身的思维、想往和欲望。也可以说病人的喜怒哀乐归结一句话:病人心态的好坏。它也占病愈的三分之一。人们不要小瞧这两个三分之一,可以说它和对症下药一样重要,没有这两个三分之一的配合,你再有名医和灵丹妙药也是孤掌难鸣,病也不容易好。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癌症、疑难病和慢性病,往往就是缺少这两个三分之一的配合而不愈。民间常讲,十分病,三分治,七分养,这七分养的意思就是人心态和环境的配合。我们古代许多医家也都一再强调这两个三分之一的重要。明代医家程仲龄在他的“百误歌”中指出:治病有三个误,一是医家误,二是旁人误,三是病家误。这医家误是指大夫,不明经,开错方子下错药。而旁人误是指病人周围的环境的不适应,及参与和影响。而病家误是指病人自己,一是不能给治病创造恢复的条件,二是病人自身心态不好,烦恼多。按程钟龄讲:“最善怒”,“苦忧思”,“不戒口,不戒慎”等方面。我们对病人自身心态这三分之一看,一是病人跳不出欲望和追求的圈子,悲观、失望、厌世、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二是旁人及亲属没有想办法迎合和满足病人的某些想往和愿望,及规劝开导不利,最终造成环境和病人自身这两个三分之一失去,怎能战胜病魔呢。那么遇病怎么能争取这两个三分之一呢?那就要开动脑筋多分析、想办法。举个例子,记得我们曾介绍过陈道隆心慈济困的病例,有一次,一位老太太思念儿子外出挣钱,久无音信,而抑郁成病,儿媳请陈道隆到家看病,陈环顾四周,知是贫寒人家,在为病人切诊时,忽听楼下敲门高喊领取汇款之声,老太一听儿子有钱寄来,顿有喜色,细心的陈道隆却从儿媳强作笑容的脸上看出疑虑,开方之后,他暗问儿媳是否真的有钱寄来,女子不禁悲从中来,哭泣着告诉他:刚才敲门喊取款之事,全是做给老太太看的,以图安慰,陈道隆听了十分动情,不仅不收病家分文,反而解囊相助二十块银元,配合儿媳,假戏真做,不久老太太病愈。这就告诉我们,陈道隆和儿媳的合作抢回了病人心情这三分之一,加上名医正确施药,保证病愈的优势,反之不可设想。明代钱瑛,是治小儿病的专家,但他每次治病首先考虑的不都是用药,他特别注重另两个三分之一,即小儿心情和周围生活的环境对患儿的影响。有时甚至不药而愈,如宁阳侯的孙子九个月,啼哭不安,汗出不断,多方治疗无效,后请钱瑛前来医治,他诊视后,把小儿置于地上,令其掏水游戏,小儿啼哭顿止,见此情景旁人很是不解,钱瑛解释道:此时正值春季,小儿厚衣帷处,不离怀抱,热难宣泄,让其近水,则火邪消,得土则胜气平,故而不药治愈。这是环境的三分之一被抢回来了。还有一个一岁小儿,整日啼哭不止,明代儿科名医万全,诊后问奶母道:这孩子平日喜欢玩什么东西,奶母说:马鞭子,万全随即叫其取来,幼儿见了马上变哭为喜。还有个小儿忽然唇暗不乳,其父请万全诊治,万全诊后说:小儿不像感冒风寒和受惊,有所忧思,而产生昏睡不乳,小儿的父母听了后马上醒悟道:有一个儿童经常来和他在一起玩,最近到别处去玩了,已经三天没来这,万全听后急忙让人找来那个儿童,幼儿见了一同玩耍的儿童,马上就嬉笑玩耍,恢复了服乳。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迎合了心情,争取了心情这三分之一使其病愈,所以我们说在治病的问题上,心、环境、用药这三个三分之一是不可少、不可忽视的三个因素,起码也得争取二比一。大人病是这样,小儿病是这样,疑难病是这样,普通病也是这样,拿最常见的外感来讲,医生对患者除了告诉按时服药外,往往还会嘱咐道:别着凉,注意休息。别着凉指的是环境,多休息指的是心情的安静。其实世上有许多疑难病,甚至是癌症获愈的例子,在我们临床中也不在少数,那么这里除了是正确用药外,那就是另两个三分之一:心和环境的配合,给创造了恢复的条件,同样也是这两个三分之一被忽视,往往使许多大夫迷失了方向,例如,对某个病,特别是老年人,用了许多药总是见效不大,从方子上、辩证上合乎道理,更方多次,仍不见起色,这使许多中医大夫对中医中药的信任产生了动摇,这类从医之人,他不悔悟自己考虑的不全面,不知道还有另两个三分之一在干扰着病人恢复和治愈的进程。他们就像《大医精诚》所说的:“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有些病久治不效,这时就要考虑到不是药能单纯治愈的,因为药的三分之一已占满,只有在另两个三分之一,心和环境找出路(因为它们也在中医治病的范围内,中医讲: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七情六淫的影响),如病人周围环境是否存在毛病和不利于病人的地方,病人是喜欢热的还是喜欢凉的,是喜欢闹的还是喜欢静的,是想见人见不到,还是怕见自己反感的人而常见到,病人的性格、病因不同,对环境苛求也不一样,例如本来可以四世同堂的,却不情愿的在托老所孤独而住,儿女虽多,却都不在身边,独守空巢,有口难诉,憋闷于心,这叫心、环境与病不协调。人心不得到满足,特别是想不开的老人,再好的药也无法医治,这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好坏不是表面公认的,病人内心的忧郁上火也不是一般就可以窥测到的,比如有人说,我们家环境挺好的,有吃有喝,房子一百多平米,还有什么不适应不满足的,为什么有病不好,我们说条件好不代表环境好,这个环境是指适合病人生存的环境,有的房子外表看来时漂亮,可房大人少,人气不足,有的装潢太重,有的空巢老人,一天看不到一个人影往来,这都考虑过吗?能不得病吗?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对于久病不愈的人,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可以作一下尝试。记得电视中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为了治病,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这叫改变环境,体验生活,结果城市孩子所患的狂躁、网瘾病好了,大山里的孩子见了世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了治疗抑郁症,某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背起背包离开优越的工作室,去走“长征路”,结果病好了。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环境对治病的重要性,起到了药的作用。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一个亿万富翁,把所有的财产施舍掉,而自己重新去过自食其力的穷人生活,他觉得这样活的轻松,我们管这种情况叫患了“富贵病”。不要认为有吃有喝,山珍海味,有洋房住,身体就会一定好,不得病。为什么有个别人离开城市而到深山去种地?这叫各需所求,否则违背追求和意愿,就会得病,真要是由于环境不适应引起的病,单纯靠药物也是不能胜任的。这就好比一粒种子,一个秧苗,环境的不适应,加多少肥料也是不活的,人们得病应考虑环境、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不适应不改变,只有离开不适应的环境。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性,生活好的环境也可以改坏,引发病的产生,所以在这里讲理论,目的并不是非叫人们改变环境,更重要的是叫人们在治疗病时,不要忘记和忽略环境、心情这两个因素。再举个例子,有个老妇人,在农村镇上生活,有房有田,有老伴有儿女,生活很好,逢年过节儿女回来,全家团聚。一天老伴过度劳累,突发晕倒,住院死去,后来老妇人把房子卖掉,把所得的钱分给了儿女,开始了轮住生活,当时有人劝过,来城市可以,但自己应买个房,到老了有个家,她却说:谁家还不留我。结果呢,轮住的滋味好受吗?由于轮住,儿女之间的关系都不和气,互相推诿,最后郁闷中死去。其实这个老妇人是死于心病,死于不利的环境,死于不利于身体的治疗,三个三分之一,到后来一个也没有做到。假设孝顺儿女把钱还给老妇人,用她自己的钱,买所房子,有个家住,这个要求并不高,也不难办到,老妇人不受轮住之忧闷,也许就不会得重病,也许就不会死去。所以患者得病,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内心深处都有过忧虑,都有过盼望和需求,有的希望自己多攒些钱,有的希望儿女常在身边,还有的总留恋以前的生活,离家多年总想回家看看,或多年想见的朋友总想聚聚。孙子外孙总想在自己身边看着长大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病的诱因,同样满足这些需求往往也是一种治病手段。以上考虑的都是病人心中容易产生的忧闷和空虚,但心病还包括另一种“疑心疑虑”,这样不解疑心,单靠用药也是无法完成的,为什么有人说烧纸、画符能治病,实质就是解人之心疑,安定人之心神。历史上曾有过“杯弓蛇影”的故事,是说墙上挂着的弓的影子折射在客人的酒杯中,客人误认为喝进肚里一条小蛇,随即回家病倒,经说破而病愈。唐代药王孙思邈治疗唐太宗肚子痛的事,是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黑天曾喝泥坑水,天亮发现泥坑里有小虫,总感到疑心,回到京城多年后生活安定了,回想起此事,总觉得肚子里有小虫作怪,经许多太医都没有治好,其实太宗肚里根本没有虫子,为解其疑,孙思邈顺其意,假意用药把虫子打掉,使其病愈,看来疑心就得用解心疑去治。所以清代医家陈士铎曾讲到:“香附解郁者,解易舒之郁也,香附开胃者,开未伤之胃也,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之人,而郁乃解,断肠之痛,必得其意外之喜而胃乃开。这也就告诉和提醒我们,在治病和下药之前,先把病人心事、环境了解、分析一下,一边开导心情,调理环境,一边对症下药,才为完整治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许多这方面的病人和事例,例如:有个人从朋友那借了二十万元,给所谓的另一个朋友急用,结果一去不复返,一股火得了血栓,这个症结在心中压着,一病就是多年,最终离去。还有一位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点钱,却在街头被人骗去四万多元,一股火得了帕金森病。还有一位单位领导,因五千元账目不清受挫,一股火得了血栓,一病就是多年。还有工作在银行的,为所谓的朋友贷款担保,还不上而一病不起的。还有借钱经营股票,一下陷进去十万无着落而病倒不愈的。还有合伙做买卖、开工厂,血本无归的。这些由心和环境造成的病状,事情过后仔细回顾起来,都有解决的办法,如第一个例子,有经济条件的儿女们,像陈道隆那样凑上二十万,就说把骗子找到了,钱追回来了,也许心病一解,再用点对症中药,病就好了。第二儿女把四万块钱送给老人,也说公安破案把钱追回来了,病也会好。记得古时候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书生赶考途中遇见一个道士相面后告诉他,阳寿已尽,两日内必死,书生很是伤感,无心赶考,准备回家,路上在一个江边遇到一个妇女带两个孩子准备投江,询问后得知,卖猪叫人骗了给了假银子,怕男人回来责打,故想自尽,书生马上把自己的五两银子掉包对这位妇人说,这银子是真的,还领她到银店验证了一下,妇女欢喜而去,书生经过两天后没死,找道士问其故,道士发现他印堂红润,阴骘纹现出,惊讶道:你积了善事,不但逃过一劫,还会大富大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特别是在生死攸关上,都有转机。行善事,解忧困,改变心情,也就是见义勇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记得报道过有的战士牺牲了,为了不让英雄母亲心情受到挫伤,好心的战友,以亲儿的名义往家寄钱,一寄就是多年,使老母亲安度晚年。这样好心人,好心做事,有许多。

      最后我再一次衷心的告诉和提醒大家,无论得了什么病,在治疗中千万不要只盯着用药这三分之一,必须要考虑心情和环境这两个三分之一的配合,特别是用药物不得力的情况下,争取它们的改变和帮助,这叫天时、地利、人和。在养生的道路上也是这样,真正成仙得道的人,他们除了在用药上坚持养生之外,更多是在心和环境这两个三分之一上下功夫,追求层次高,对人心、环境也要求更高,有的认为人群多的环境不如清净的深山好,争名夺利不如独立思考好,还认为,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不如吐纳之法;有房千间,也是夜眠七尺等等。把物质看淡,只有抛弃过多的名利追求、物质享受,把心放大度,才能超越凡俗而走向无病和长寿。历史曾记载过许多道家长寿之人,他们完成了人心、环境、用药三个三分之一,而走向了无病的长寿行列。而我们今天仅仅为了治病,追求的并不那么高,还有什么放不下和改变不了的呢,如果人们除了找对医生,用对药,再把心情环境调整一下,再大的病也可以恢复。有人问,癌症能不能治愈,治疗癌症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说,除了用药正确外,环境和人心的争取就是恢复病的真正出路所在,再加上“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如果影响病的环境改变不了,又不能屈从和顺服环境,再好的药也治不了,癌症是这样,其他的疑难病也是这样。有人曾说,有的流浪汉,无家无业,也活着也不得病,这是他能顺服和屈从环境,内心有个追求,他们平素餐风露宿,不亚于吃鸡鸭鱼肉,有的真给他高楼大厦,把握住心的可以会更好,把握不住的反倒会生病。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性,因祸得福,因福得祸都是常有的事,正像某些人那样,在逆境中可以生存,一旦逆境结束,开始所谓的“享福了”却生病死去。比如有的人错划了右派,失去工作二十年,改革开放获得了平反,安排了工作,没两年,患癌症死去,为什么?生活困难时有病用土方、廉价中药,更不去做名目繁多的检查,大病看小,小病看无,平反了,当了主任、厂长,这下又是CT,又是化疗,又是进口药,有的脾气还变大了,还有些人上班挺好,一年两年不吃一次药,可以说工作起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旦退休,没两年血栓了、脑出血了、没了,什么原因,从心理、环境、用药三个三分之一找原因,也有退休后更好的,那就是这三个三分之一做的好、正确,例如,他们放放风筝,踢踢毽子,旅游,下棋,有病了就用传统的中药,远离化学药品。年龄大的人是这样,年轻的人也是这样,有成家前后身体变好变坏的,有上大学前后身体变好变坏的,有工作变动前后身体变好变坏的,有搬家前后身体变好变坏的,总之这些都说明心、环境在变化,而出现身体的变化。而出现病状的,说明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掌握不了心情,也就是说心不能够大度,放不开以前所拥有的一切,从百姓到教师,及公职人员,有病有的治不过来,都是忽略了心情环境的调整和争取,只在找大夫用药上下功夫,更何况多数在用药上也背离了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法则,那就是丧失了三个三分之一,有一句话可以借鉴:“一切都会过去”,荣誉可以过去,灾难也可以过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心情、环境、用药三个三分之一,都做的正确,做的好,这样就不用惧怕各种病症,做好这三个三分之一,相信再难治的疾病,也能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