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 之五十一

   作者:匿名   发布:2015/2/10   点击:1937

立足“宏观”是传统中医诊病、治病的精髓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  之五十一

是立足“宏观”,还是拘泥“微观”,这是人们对待病的两个不同出发点和立足点,更进一步讲,是遇病先从“宏观”考虑,还是先从“微观”考虑,是立足“宏观”去统帅“微观”、影响“微观”,还是只看“微观”就去决定“宏观”,这是关系到疾病的认识、治疗正确与否、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东西方医学的根本不同之处。现在有许多疾病,特别是疑难病(包括各种癌症)治不过来,都是这里出现偏差。那么在医学领域里,什么是“宏观”和“微观”呢,最简单讲,“宏观”就是看整体,着眼于大的方面,拿人体讲,就是先看全身气色,五脏六腑的功能。而“微观”就是看小地方,什么细胞、血液、切片等,以及某个斑块、斑点,是软了、硬了、青了、肿了,含什么毒素。那么没有“宏观”,哪有“微观”,没有大哪有小,没有五脏六腑的正常哪有血液细胞的正常。拿自然界来讲,什么细菌、瘟疫、病毒变异,这些微观小物不都是统调在大自然的宏观之下吗,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才能有社会的国泰民安。进而才有人的身强体壮,哪还会有病毒的侵袭,病毒也只有作用于它适应的体弱人群。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正气胜邪不侵的道理。苍蝇不叮无缝鸡蛋,不给病毒生存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人体素质的下降,问题不就化解了吗。如果单纯研究病毒还没有它变异的快,有出路吗?这是认识的错误,就是把“微观”当做主因,把“宏观”看成是被动,没有看到“宏观”可以统调、改变“微观”的能力。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而中华医学理论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不受疾病的困扰,特别是面对大的瘟疫到来之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从黄帝内经到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金元四大家,以及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立足于“宏观”来对待一切疾病,回顾历史,据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提供的数据:“每当历史出现重大疫情,即是中医药发挥威力之时,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契机。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量发生,死亡率很高。身为医生的张仲景,在临床第一线救死扶伤,潜心研究发病规律,在继承《黄帝内经》和博采众方的基础上,终于摸索出伤寒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剂,彻底解决了治疗伤寒病的难题。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并把每一种病都列出脉象、病症和方药。《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明代从永乐到崇祯年间,中国多次发生大疫,用《伤寒论》六经辨证去治,收效甚微。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是因为今病不是伤寒病,而是由一种戾气引起的,戾气由人的口鼻进入人体内,引起人体发病。吴又可建立了新的病因说,采用了新的方剂,创立了温病学说。其后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完善了温病学说。

    天花曾是历史上可怕的传染病。我国北宋年间就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才改进成为牛痘。

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两年气候不同,处方应不同,只在原方加上一味苍术,疗效又达90%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老先生曾参加救治,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广东中医学院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临床考虑三因(因时、因地、因人),中医理论更为全面,因此更为收效“。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了站在宏观角度,整体分析调控,不拘泥幼小微生物的变化,才是治病的根本法则,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吴又可的“调理三焦”,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以及老中医蒲辅周的“气候论病”还有2002年流行世界地区的非典疫情,当时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蔓延,至20037月全球病例总数为8422例,其中中国内地5327例,香港1755例,全球平均病死率为11%,在这种严峻情况下,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用中医药辩证治疗,50余例非典病人中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患者愈后无一人后遗症,以上这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中医的正确性,这和拘泥细小微生物变化、研究病毒起因、分析病毒成分,再去发明杀菌药物、疫苗等去抢救,无论时间、疗效、经济成本、后遗症、稳定性,都优越和现实的多,这都是应用宏观调控治病的展现,现在,我们再回到临床治病上来,着眼、立足“宏观”分析看病也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宏观”就会走向反面,拿19833月徐向前元帅在广州发高烧说起,西医打针吃药就是不退烧,西医专家不少,但成天拘泥于“化验、消炎、分析血液病毒”之中,再下去不堪设想,徐向前夫人请出老中医邓铁涛,从六经辨证理论入手,一副小柴胡汤烧便退下来了,停用了抗生素而愈。这是中西医又一次无意中的较量。再拿胃病来讲,出现了息肉、溃疡,或长了肿瘤,首先做的和想的不是先从“微观”上找问题,如先切个片、抽个血、化个验,确定是恶性还是良性的,而是要从“宏观”上考虑,首先要想到胃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胃是干什么的,它喜欢什么,它反对什么,它的生存条件是什么,它被谁领导,别的脏腑是否伤害了它。中医理论讲:胃为水谷之海,能腐熟水谷,所以胃是五脏六腑供应营养的源泉,脾胃相为表里,胃主腐熟,脾主运化,怕忧思等,所以我们称之为后天之本。长瘤也好,长息肉也好,溃疡也好,都是不满足它生存条件,使其病变,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马上从“宏观”入手,还其生存条件,任何手术都是不可取的。宋代赵佶曾指出:“食入反出是无火。”明代张介宾也指出:“反胃之治,多宜火之源,以助气功”。这是在宏观分析下调控治胃病,一旦宏观调控好,息肉、肿瘤也会随之消失。若拘泥于“微观”,就是把胃切掉三分之二,如果不好再全切,这就好比一个完整的碗被打碎,用碗碴盛饭,最后连碗碴也不要了,那就没有出路了,(关于胃病的治疗,我们在普及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之八—治胃病一文论述的比较详细)。举一反三,肺病也是这样,肝病也是这样,糖尿病及其他奇形怪状的病症更是这样,随着诊疗仪器的不断发展,西医的诊断出的病名不断刷新,但中医法则就是一个“宏观”调控,“宏观”治病。这叫以不变应万变,遇病先从宏观考虑,先纠正生存条件的偏差和失调,一旦宏观恢复,微观自然就转过来了。我们常讲,治病和治国是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抓宏观调控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举个例子讲: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内容中,有段“农垦知青”返城的问题描述,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叫知青返城压力太大,安排不了,还会造成社会混乱等等。实质“农垦知青”返不返城只是全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个微观现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机立断“叫孩子们回城”,他讲,只要我们把经济搞上去,扩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千百万知青就业不成问题,这是从大局出发,从宏观上思考问题,着眼于全国经济的复苏,不返城看的是微观局部,局部的微观改变不了宏观,要从宏观找出路。未来的事实证明宏观调控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不但帮助我们国家度过了那个困难转折年代,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三十年辉煌。那么把人体当做一个国家讲,相比之下,人身上的每个细胞及仪器所观察测试到的,如尿素氮、肌酐、胰岛素及血中其他各种成分数据等,它们只能比作是社会中的一个家庭,无数个家庭才能组成一个社会,无数个细胞才能组成一个人体。现代一些医学,着眼于细胞的破坏、肌酐、胰岛素的改变,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和局部看问题,但没有整体,哪有局部?没有国家的昌盛,哪有一家一户的温饱?中医讲脏象学,内经讲“人是一小天,宇宙是一大天”人体也是这样,它好比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那么心就是君主,为中央,其他如肝、脾、胃、膀胱、等都是将军之职,州郡之官。而肾称为后宫,细胞为千家万户的百姓,气血则是国家经济命脉,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可以说气血的盈亏、盛衰是决定各种病症好坏的根源。当局部出现病细胞、肿瘤、各种炎症、肿痛不见好转时,那就是说“当地地方政府”遇事处理不了的时候,那只有“请示中央”了,这就是说要考虑心、肾的作用和影响了,考虑脾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这叫整体观念,宏观调整,这也是以上治下,以心肾去统帅全身,以气血的调动去激发地方经济,这也是天子施德于臣民,调理五脏机能,去影响血液成分的变化,是“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实施,进一步比喻是地方官员带着指示去体察民情和督办事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宏观去调理微观,改变微观,反过来拘泥于下或以下治上,那就是兵谏和动乱,这是理的颠倒,是没有出路的,更何况人体是一个瞬间可变的生命机体,测试的数据随身体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测试的数据根本就代替不了突发性,有的显示的只是表面现象和局部现象,随之而来的只是人们的恐惧和误导,遇此情况必须从宏观、从整体去分析去考虑,才能使所谓癌症不为不治之症,肿瘤不为永久肿瘤,危症不为危症。记得民国时期,名医施今墨治一位广东议员吐血便血之症,见面时,患者双目紧闭,气息奄奄,嘴边还仍有血沫溢出,如果按现代西方医学来讲,先要透个视,拍个片,切个片,查查哪个血管崩裂,肝、脾、肺是否破损,这就是在局部,在微观上找出路,而施今墨不愧为当时北京城的四大名医之一,他从整体出发去考虑,中医理论常讲,血自上出宜降,下出宜升,这个患者上下皆出,升降都不相宜,只有固守中州脾胃才是上策,而补益脾胃,人参首选,随即取人参浓煎缓缓灌入,约一时许,病人不吐血,脉亦复出而愈。施今墨用宏观调控之法,使病人转危为安,不能不说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宏观调控的神奇。我们曾在200410月治愈的44岁磐石明城机械厂女患者刘某,当时是子宫大流血,住院打止血针,吃西药,病情急转,血压已到30,无法手术,也不敢动,面色苍白,生命垂危,医院无法,认为已尽力,这是医生只盯着子宫这个局部看问题的结果。据家属讲,患者平时腹部有包块,近四年经常流血不止,从整体讲,从宏观看,久病成虚,体质下降,淤血作梗,血不循经,这是主因,止血药偏寒,血遇寒而凝,循经受阻,虽然经血不属于血(称月水),但系血而化,冲任脉虚,冲任脉起于胞中,冲任失调不能固摄气血便为崩漏,必须用大量补气血药,才能有转机,这种宏观调控使患者服药转危为安,三天后体内排出一个大血块而愈,(详细病例看普及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之二十四)至今再没有复发。以上病例都告诉我们,没有宏观的调控就没有局部的安宁。就拿人们常遇到的外感发烧来讲,有的特别体弱的老年人、小孩越打退烧针越烧,最后就去化验血液,什么白细胞变了,血压不稳了,严重的肺癌出现了等等,他们看不到整体失调,元气下降造成“伤阴耗津”是高烧不退的根本原因所在。(详细病例可看普及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之二十一)中华传统医学一直遵循宏观诊病治病的宗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药的“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以及“七情”“六淫”、五运六气学说都是站在整体、宏观角度制定出的法则,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治病的精髓。

特别是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辩证”的整体观念,“宏观调控”可以说运用好了无往而不胜,而今有些人看病治病非要西化,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导致许多不该复杂的病症复杂化,有的甚至可笑到研究血管粗细,连血管中的血流量大小会决定血管粗细,这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有的甚至还说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他们忘记了,五千年他们的祖祖辈辈靠的什么药活过来的。当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前医药、方剂、理论出现及达到鼎盛之时,西方医学还是一张白纸,根本无法相比。她反应了我们祖先高度的智商。许多“经文”都为世人所作,唯有我国的《黄帝内经》《易经》《神农本草经》书中所展现的内容,如经络、藏象、历法等超越时人,科学称为“上古三坟”,她们出现于世时,不用说其它各种经文世人还没有写出来,有的民族连文字还没有产生。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值得指出的是,现有些人不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华夏的子孙而自豪,总认为外国好,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追求西方价值观,甚至认为子女和父母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实行AA制感到时尚,在治病用药也全盘西化,这些苗头和做法出现,即害人又害己,假如国家不考虑本国特点和实际现况,走自己的路,全盘西化,那就没有出路,如果在文化上丢弃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积蓄,完全模仿西方,甚至连本国语言都放弃,那更是危险,同样在医学上放弃本国几千年的医学理论经验积蓄、治病方式,全盘西化,照搬西方,那对本民族来讲就是一场灾难和背叛,无论你是本国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海外归来的学子,洋装穿在身,但心还应是中国心,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医学保持中华特色,这是第一位的,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沉淀积蓄要比几百年优越的多,知识内涵丰富的多。最近中国国防大学、总政治部保卫部等联合制作的“较量无声”电视片中,用大量的事实解读了国外敌对势力,从政治、组织、文化等六条战线企图颠覆我们国家,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放弃自己民族的特点,完全西化,为他们服务,成为他们的代理人,片中提到有个别政府官员,参观外国总统选举过程后,回国便发表言论,鼓吹西方民主选举制度怎么公平正确,成了人家的代理人,那么,有的从西方留学回来抨击中医,说中医是伪科学,吹捧西方医学如何先进还奇怪吗,其结果呢,引进和效仿的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有的简直就是糟粕,甚至连外国人自己都慎重或不用的什么针剂、疫苗、抗生素、支架、搭桥等,拿回国内泛滥,有的简直就是些洋垃圾,这些人的做法和医疗方式不能不叫人堪忧,什么吊瓶大国、支架大国,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还能有健康的身体吗。我们曾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有五千年优秀医学文化内涵的古国,百分之九十的医院是西医,百分之九十的人用西医,这正常吗?于理不通。这些都是人为西化造成的,更何况是宏观和微观的颠倒,造成人们治病的误区,也造成了医院认钱不认病价值观的局面,“中医药战略报告”中指出:百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失误,更是整个中华文化教育的失误,换句话说,我们教育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容,我们子孙学的很多都是西方文化,使我们的孩子淡忘了中华文化,淡忘了根,日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很多人应经不大知道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和文化”,不大相信代表未来医学方向的中医药,不仅不把中医药视为成熟的理论医学,反倒视为糟粕,视为“伪科学”、“反科学”,直到今天还主张要中医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我们再不抓传统文化教育、爱国教育,再不提倡中医理论,那我们的子孙将在未来世界中没有立足之地。我们感谢我们的祖先创立了灿烂的医学文化,由于她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才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但我们不是一个自私者,中医中药这个宝贵财富,多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传到世界各地与世界人民共享,习近平主席在《谈治国理政》书中曾写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主席这段论述为我们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为我国人民、世界人民服务增加新的动力。

  最后,我们再一次告诉和提醒人们,在遇病和治病时,首先想到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别盲目跟外国人后面走,拘泥细胞、切片微观变化上,要看整体,识大局,站在宏观角度,有大的胸怀,观气血之盛衰,查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这才是治所有病之大法,让我们在传统中医正确理论继承和指导下,使更多误入西方微观治病观念的人们清醒过来,走上中华传统医学宏观治病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