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养生与长寿(上篇)

   作者:匿名   发布:2013/3/13   点击:1601
 

懂得中医医学道理,特别是“黄帝内经”中所阐明的从生存、治病到养生长寿的各种理论观点,就掌握了身体战胜疾病和衰老的主动权。目前,对许多人来讲,一进入五、六十岁,这又是人生一个关键年龄,从单位退下来,儿女已长大,各奔四方,剩下自己如何好好活下去,能否健康长寿,就严峻地摆在自己面前,有些人本想此时“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辛苦一辈子了,准备过一下太平日子,但身体不随人愿,各种疾病却接踵而来。我们曾经耳闻目睹过许多“英雄好汉”、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们,如老教师、老军人、老作家、老艺术家等等,他们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时代变迁、政治风云、坎坷之路(有的还有过一段辉煌的经历),但都没有倒下,都闯过来了,而一退休,进入花甲之年,风也过了,雨也停了,当“太阳出来”要享受之时,却叫疾病给撩倒了。如血栓了、心脏病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等。有的“一身多职”,各种病都有。还有卧床不起,有的还被折磨得要尽快安乐死。这怎能不使人心酸和发人深省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人生就该是这样吗?就该是这个结局吗?不!!这里有许多不懂医理,盲目治疗造成的,也有许多是不懂或不注重养生道理造成的。所以我们说有许多病症,死于病者少、死于医者多、死于医盲者多,因此我们还是说有许多病,要懂医理,不做医盲,要懂养生之道,不做医学上的行尸走肉。

我们曾说,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这是每个人的愿望,但一个人究竟怎样才算延缓衰老了呢?我们说,除了内脏疾病好转和消失外,对于无大病之人,特别是上了年纪之人,首先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头发、视力、皮肤的好转。如果一个人头发由落到生,由白到黑,视力由弱到强,由花到好,皮肤由粗糙到细腻(特别是脸色由灰暗到红润),说明这个人内脏和身体各部一定是了升的。至于什么“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脑萎缩”、以及各种皮肤病都将迎刃而解,对此我们除了对症用药外,平时养生配合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此我们总结说,要想养生长寿,必须注重四个方面,那就是“起居、饮食、服药和锻炼”。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眼和做起。可以说,缺一不可。进一步讲,没有饮食的合理化;不按客观规律去生活和起居;当身体衰老和有病时,不对症下药;平时不注重身体活动和锻炼,那么长寿就没有希望了。这四个方面既配合又密切相关。举例讲,饿了光锻炼不吃饭是不会饱的,在气血亏乏和疾病缠身时,不服药光锻炼,气血也不会骤生,反过来单指望吃药,四体不动,不避免饮食的伤害、不注意心情的调整,身体也不会痊愈。所以我们说,对于病人药不是万能的,锻炼也不是万能的,只有这四方面配合好了,才有健康长寿的希望,这就好比“工农商学兵”缺一不可一样,又有如沙子、水泥与水合一起才能成为柱石一样。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民间有“十分病七分养”之说,心情的失调、心理障碍,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心病”,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长寿的天敌、大多数病的根源。记得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曾写道“香附解郁,是解易舒之郁,香附开胃,乃开未伤之胃,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人而忧乃解,断肠之痛必得其意外之喜而胃乃开”。这就告诉我们,调整心态,注意平时生活起居,其重要性有时不亚于“灵丹妙药”。

纵观自然界一切生灵,衰老与疾病并不是不可延缓和抗拒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几十年树木枯损,但同样也存在着原始森林中的古木参天。世上有几十年的狐狸、蛇蟒,但同样也有上百年以上的精灵,为什么同一种物种却有不同的寿命和结局呢?长寿的说明它们在漫长的生存中能顺应自然环境,懂得养生之理,甚至有的动物还有认识百草药的本能,而人则需要学习和掌握才能获得养生之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医学文化史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学用不完的健身、养生、驱病的理论源泉,无数古人名士,在起居、饮食、服药、锻炼四方面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引用一部分结合论述,展现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生活起居

药王孙思邈曾讲:“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过份及强做超出自己力气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在平素生活中,不能不动,又不能太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节度,太强不好,太弱不足取,取中和之义。经常有活动可以,不要做超强度的锻炼,例如在行走时,特别是上了年纪之人,要缓步而行,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我们常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在运动中抵御了微生物的侵袭,这里“动”起了主要作用。一天工作之余,少思、少虑、少语,勤入静养神,给心脏和大脑一个休息的时间,这时“静”起了主要作用,所以我们讲,善动者(如散步)、善静者(如静坐)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这就是黄帝内视法,即“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馨,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这就是最简单易做的养生之术。古人提倡,“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因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饱了莫强食,不能喝逞强之酒,莫强举重。心情放宽,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生活之中,不是一帆风须的,事要做,话要说,情要动,这是关键,提倡是一个“少”字,并非不叫你去思去想,所以古人讲能行此十二少者,有助于长寿,其道理是:多思则神贻,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古人还讲,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外世之中,居贫勿谓常贫,居富莫谓常富,身体常处于平和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的道理了。对此古人把它总结成“十要”、“十八伤”。

首先十要是:

一、面要常擦,用两手掌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外揩之,皆要周到。再以口中津唾于手掌,擦热,揩面上多次。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能令皱斑不生,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二、目要常揩,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摩擦,一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每睡醒且忌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这叫先醒心,后醒目,对白内障、迎风流泪等目疾预防都有好处。

三、耳要常弹。耳宜按抑左右多数。谓以两手按两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所谓营治城郭,使人听彻,可免许多耳患,故要长弹。

四、齿要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叩齿三十六遍,以集身神。凡小便进,闭口紧咬牙齿。除齿痛。

五、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六、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七、腹要常摩,歌云:食后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摩。

八、足要掌搓,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九、津要常咽,舌抵上颚,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汨汨有声在喉。谓之漱咽,灌溉五脏。可常行之。道家称为“玉液炼形之法”,认为“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园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致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能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诗曰:“小小壶中(丹田)别有天,铁牛耕地种金莲(金莲,指肾间动气,即元精或先天元气)。这般宝物家家有,因其时人不学仙?”所以,古人总结讲,夫欲养神,先须养气,夫欲养气,先须养脑,夫欲养脑,先须养精,夫欲养精,先须养血,夫欲养血,先须养唾,夫欲养唾,先须养水,这个“水”就是肾水,肾水足,才能“根深叶茂”,人体强壮。

十、睡要常曲,抑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宜缩,觉宜伸。如果人若能习此“十要”,胜过跑步、爬山,不亚于各种“灵丹妙药”。

另外十八伤是:

一、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二、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三、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

四、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五、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六、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七、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八、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九、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十、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十一、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十二、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十三、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十四、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十五、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

十六、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十七、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十八、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到于命门,化精以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根据中医理论,就目前的各种疾病治疗问题,我们还提出了“十个不要误治”的地方,那就是:

一、糖尿病不要依赖降糖药,应补肾养血,体强糖降。

二、风湿症不要靠驱风、止痛药,只有血旺风才能退,血行风才能灭。

三、癫痫病、精神病不要依赖镇静药,要养血安神。血足神安、邪退。

四、血栓症不要依赖扩张、化瘀、耗体药,血旺瘀自除,体强肢体动。

五、高血压不要依赖降压药,没有好的体质就没有好的血压。

六、心脏病不要依赖兴奋、镇静、化瘀伤体药,心肌缺血是病根。

七、各种结石症不要打石、排石伤体,要提高气化能力。

八、咽炎、口腔溃疡不要经常用凉药,肾水火不足是其根。

九、脉管炎是阴寒已极,不要单靠消炎药,要益火之源。

十、泌尿系统疾病,例如支原体感染、阴痒及性病之类,不要经常消炎,要用中药提高体质,增加免疫力,提高气血能力,才是恢复一切病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

以上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后养生长寿和正确对待疾病提供了珍贵的理论根据。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许多养生道理存在,虽然时代变了,生活习惯变了,但养生的宗旨不能变,人们渴望和追求健康长寿的思想没有变,现在许多人不注意养生道理,任意做伤害体质的事情(如吸烟、过量饮酒、乱服各种伤体药品等),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走向疾病和衰老的根本所在。这正象《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那样,“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亡为常,醉以入房,以欲其精,以耗散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阗百而衰也。”《黄帝内经》又说,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内经》的这段精辟论述(指泽文)为我们养生之道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养生方面,古人还讲,对于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提倡四少,“平时话少”,多言伤气,“吃饭要少,”这是提倡少吃勤吃,不主张一顿吃太多,以有利肠胃消化吸收,“睡觉要少,心头事少”,这四少,有助于长寿,邱处机还提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指晚饭),这些都告诉我们,正确的起居调整,是长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清晨早起,不要急着出门,因为这时人的毛细血孔经过一夜的沉睡,没有马上恢复正常,应该在屋内呆半个小时左右,这好比上班前要做一下上班前的准备工作一样,也好比机器工作之前,要预热一下,不能操之过急,有睡醒马上出门受风引起头痛的例子存在,睡醒起来最好不要马上去洗脸,特别是凉水,先要用手抚擦面部多次,古人称“干洗面”,这都是给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接触水与化妆品的一个缓冲时间。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古人主张,“早起要谈高兴的事,不要生气,不谈恶事,以保持一天的心情舒畅。”以上这些就是古人所讲的,“旦起勿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清旦常言善事,勿恶言的道理”。现在各家都有电视,但吃饭时尽量少看、或不看各种惊心动魄及伤感、悲悲惨惨的电视剧或报导,恐引起肠胃不适,日后容易做病,人在生气时(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不能马上吃饭睡觉,或沾凉水,最好用各种方式把生的气化解掉,如散步、谈心、唱歌,也有的用摔东西的方式把生的气发泄掉,但千万不能借酒消愁,否则容易做病,如肝硬化、心脏病等。睡前半小时,尽量不吃东西,避免肠胃在熟睡时负担太重,造成宿食。古人在这方面总结,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这就是少食多餐)。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当用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即不能生气吃饭)。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提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蚀肠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不可以当风向阳,令人发狂。又不可当风卧,不可令人扇凉,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卧及黍穰中,发癞疮。醉不可强食,或发痈疽,或发喑,或生疮。醉饱不可以走马及跳踯。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黑咳嗽,大者伤脏损命。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又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凡大汗,勿偏脱衣,易得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以上这些是古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古人还有个“延年歌”说得很有道理。如“饿来餐,倦来觉,醒即起,食莫饱,腥膻浊,菜蔬好,无嗜好,无烦恼,欲宜节,酒宜少,性无拘,颜不老”。今天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更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简单说一下,在饮食上尽量不要吃温差大的东西,如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食物,喝水要喝温水,开水放凉了也是凉水,身体有时也会不适,(常年有喝凉水习惯的人除外),现在有些人喜欢吸烟、喝酒、打麻将、玩宠物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下降,衰老的逼近,养生知识的增强,对这几点也要重点考虑或节制。吸烟伤肺,肺主皮毛,是各种皮肤病发生的潜在根源,也是促进老年疾病及老年斑产生的因素所在。

皮肤是人体的屏障,人的最外部一道防线,也是年轻化的标志,不能伤害它,至于喝酒,酒是活血的,但有活血之能无生血之力,有如人跑不动,打支兴奋剂强行跑一样,到终点必然虚脱,特殊情况下,少饮几杯御风寒,活血外,壮脾胃尚可,若多饮,狂饮,则损伤脾胃、心肺、生痰动火,甚则损肠害胃,伤筋,伤神,容易患血稠,酒精肝。特别是当下唇发暗,手脚发颤之时,说明小脑已经开始萎缩,明白的讲,离血栓、半身不遂、脑萎缩不远了。过去古人喝的大部分是米酒,相当于黄酒、绍兴酒类,并且酒都经过酿造、存放,有的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今人们喝的酒有许多是直接勾兑,恐弊多利少,这里还不包括喝假酒及酒中所含甲醇超标等个别现象存在,这些对视力、头发、皮肤老化都有致命的伤害,总之害多利少。

        至于麻将,不可久打,特别是患有心脏病的人更要注意,有死于麻将桌上的,因为,一是久坐,二是惊心动魂,心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侥幸和贪欲之心不断,违背心平气和的道理,即伤心又伤神、伤力,十八伤中占有多伤,不足取。古今许多名人志士及善养生者,经常提倡,“琴棋书画,云游四海”,(即我们现在的旅游)。古人曾讲过,人得病大部分是心忧而造成的,称“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而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这里说琴乐器能和其心,去其病,有时胜其药,在这里劝人们用此来代替一些伤体之恶好,对于某些人用脑过度,久思,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更需要忌讳,古书曾传说,“某人有观书忘食,一日有紫衣人立前曰:公不可久思,思则我死矣,问其何人,曰我谷神也。于是绝思而食如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废寝忘食,中医理论讲,思伤脾,脾为后天之本,占生命的一半,(肾为先天之本)长期思虑过度来耗费心血,就等于消耗生命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