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之三十一)

   作者:匿名   发布:2012/10/17   点击:1369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之三十一)

走出误区  重铸中华医魂(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


三、 中医医疗的误区

医疗卫生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初级医疗保健,而不是只设法解决极为罕见的所谓“高精尖”的疾病。毛泽东主席早在六十年代就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然而,今天广大农村缺医少药,80%农村居民、50%城镇居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看病难看病贵”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我们的医疗走入了误区,一些错误认识更是将中医医疗引入了误区。

(一)中医队伍的严重弱化导致中医临床水平下降

中医队伍严重弱化,不仅数量大大减少,内在质量也明显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医的疗效。人民群众在求医过程中往往遇到的不是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常常遇到假医、劣医、名为专家实为庸医的中医大夫,往往见不到良好疗效,由此而认为“中医治不了病”、“中医治不好病”。这种舆论的形成,极为可怕,将致中医于死地。不是中医治不了病,而是许多病人遇到的“中医”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这是我们培养教育的失误。

(二)政策的“双重缺位”整体抑制了中医药疗效

2005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份研究报告的基本结论是:“从总体上讲,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是有原因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府没有发挥应当发挥的主导作用。虽然有关部门对这个结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广大群众缺医少药、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事实说明,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确实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市场手段”没有起到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作用。我们认为,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中医药在有关部门的政策定位中出现双重缺位,相关政策既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公益事业变成赢利产业;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价格上出现了新的“剪刀差”,从而在整体上人为抑制了中医药疗效的充分发挥。这种“双重缺位”表明:人们在选择发挥中医药疗效的实现路径时走进了双重误区,没有分清楚关于中医药的是是非非。

(三)误以为中药就能够代表中医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分开管理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其直接原因是将中医混同于西医,将中药误等于西药;其根本原因是认为中医理论不明晰、不科学、不实用,共识性少,只有中药还有一些实际效果,因此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一直是鼓励“废医存药”。“废医存药”必然导致“废医废药”,现在大概有近500种中成药已经无人生产了,一是没有中医会用,二是没有会做的老药工,三是没有道地的原材料了。这种政策的不良后果是:良医越来越少,劣药越来越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不择手段地推销药品引发了严重的“药害”,不仅最终损害了人们的健康,而且使砭、针、灸、导引按跷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没有用武之地,丢掉了中医发展的根本。实际上,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以中药代替中医让中医药丢了魂,医药分家是政策上的失误和倒退,是“以药杀人”,其危害之大“猛于虎”,直接割断了中医药应用、发展和创新的血脉,破坏了中医药保障国民健康的根基。

(四)误以为医学就是单纯的治疗

2005年6月上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了首次亚太地区健康高峰会议。来自亚太地区16个国家的300多位政策制定者、公共卫生专家、科技精英和商业巨头们一致认为,上个世纪后期,在追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西方和东方似乎犯了相同的错误:卫生资源过多地投放到疾病的治疗而不是预防上,从而忽略了公共卫生系统、人力资源以及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为突出和严重。

众所周知,中医的一大特色是养生保健,即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重养生保健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得病。然而,在全国各级防疫体系种多年来见不到中医的影子,中医是“将卫生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上”这一错误的重灾区,不仅在国家的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疾病控制体系中没有中医任何地位,而且使中医自身也染上了舍本逐末、重治疗轻养生的坏毛病。甚至在中医教育中都忽视了上医作用的教育,致使SARS期间,拿出的中药预防处方是仿效西医杀灭病毒思想的处方。然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则用邓老凉茶、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来预防SARS。

其实,医学的目的是使人健康,而不是给人找病治病。通过食疗、非药物疗法,能够使人健康地活着,就不应该用药。所以,中医从来是给人找健康而不是找病。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西医没有养生保健一说,由于卫生部对中医的偏见,我国卫生事业始终没有发挥中医养生保健的优势,也导致一些人将中医的养生保健与西方新近提出的“亚健康”混为一谈,抹杀了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五)误以为化验就是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表征疾病的特异指标越来越多,以指标来帮助疾病诊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临床治疗,但是,指标不是万能的,既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足以确诊疾病。只是当今的医学把这些指标当成医学本身,指标滥用已经危及科学的清誉,并成为医院腐败的典型,造成举国痛恨的“看病贵”问题。

西医必须借助化验检查才会诊断疾病,因此其诊断费等于挂号费加上各种化验检查费,往往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事实证明,化验清楚了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中医就靠望闻问切即可辨证论治,其诊断费仅仅是那几元挂号费。这说明中医与西医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中医望闻问切即可诊断,恰是中医以简御繁的优势,但如此中医养活不了自己,如今的中医院也只好像西医院一样花大力气投资现代化的仪器设备,靠化验检查来支撑其生存,从而弱化了医生“望闻问切”的作用,成为德国波科特教授所说的“假中医”。这种重物轻人的现象不改变,中医医疗就难以走上正轨。中医院大量引进“高级”仪器设备的做法,不仅于中医之诊断治疗无益,而且加重了患者负担。而这一点,正是国家价格政策和价值政策不当造成的,更是误以为望闻问切不科学、误以为化验检查就是科学造成的。因此,中医的“挂号费”应该大大提高,其中90%以上应该予以报销,或国家对中医诊疗予以补贴,务使中医院的收入不低于西医院。

(六)误以为应以西医诊断和疗效标准衡量中医之诊疗

西医对具体的疾病都要建立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多年来,这种标准化模式一直主导着对中医诊断和疗效的评价。但是,由于认识疾病的方式不同,这种模式当然也不符合中医自身的规律。例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西医根本不认识,也检查不出来,而中医可以诊断和治疗。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西医更无法理解。与此相类似,蒲辅周治疗乙脑,周仲瑛、万友生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治疗AIDS和SARS,都有自己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也有自己确定的疗效,均为西医所不承认。西医总认为,他不理解的就不科学。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当然彼此不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恐怕也没有几个西医懂得,却无人敢说相对论不科学。所以如此,还是心态问题,我们认为,还是缺乏民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民族的东西落后,总想让牧师来管和尚。

中医一旦放弃了自己的标准去模仿西医,或者强制中医建立西医式的标准,其结果,必然是“与国际接轨”,中医诊疗必然在整体上丧失优势和特色,一头陷进洋标准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无法推进自己的标准化战略。

七路民间中医治疗艾滋病,患者一般三五个月即可停药,成为好的劳动力,健康地活着;我们的权威却硬说中医无效,因为患者体内还有病毒,于是,有关部门也不予以支持。可是,患者服用鸡尾酒疗法的抗病毒药物,毒副反应太大不说,患者难以成为好劳动力,尤其是同样没有杀灭患者体内的病毒:一旦停药就反弹,病毒载量立刻上升。何言中医无效而西医有效?!

自古以来,中医诊断治疗都有自己的标准,惜不为掌握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们所理解。历史上扁鹊诊断齐桓公的例子等足以说明中医有自己的标准。西医的诊断治疗标准不见得“科学”。就我们调研,不少被西医诊断活不了多久的癌症患者,都被像山西运城崔扣狮这样的民间中医治好了。2003年3月,非常负责任的山西肿瘤医院诊断刘贵子先生时说:“最多可再活两个月”,而且认为,“中医根本治不了癌症”,“他运城人就真治好了你的病,你回来砍了我的脑袋。”结果,刘先生好了,早已又回到了董事长的岗位。此非贬低西医,而是要说明,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不能用一个的标准衡量另一个!

在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问题上,国家应该组织力量加以研究。而且标准的制定原则一定要是“求异存同”,即突出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不能与西医药标准“求同存异”。

(七)大医精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使中医医疗走出误区,促进未来自然、文化、科学、社会和人的一体化建设,既需要现在全方位的政策调整,也需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修养和实践。与古代不同,这种要求并不仅限于对医生,对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也都一样,这实际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大医精诚”的精神。常言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转化人是从感动人开始的,在这一方面,中医给人找健康就显得很高明,能够抓住“一体化”的关键。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信赖,缺乏沟通,心灵上不相应,就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当然也就难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固然需要制度保障,但根本还是依靠人来实现。

历代大医没有百万富翁,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和条件,而是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藏天下于天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所以能够“行不言之教”,散财于民,幸福着患者的幸福。因此,中医医疗的误区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三国时代的董奉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只让患者病愈后栽棵杏树,以利后人,时间一长,这些杏树自然成林。因此,以“杏林”代指中医,不仅说明了医德的重要性,更指明了使中医流芳百世、造福人民的正确道路。可惜的是,原来非常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蜕变成赤裸裸的经济关系,公益事业变成了以健康为借口要挟人民的私器。如果说技术观念和技术水平的失误只造成了局部的影响,而道德的沦丧及道德教育的失误是造成医疗失误的根本原因。

——————————————————————————————————

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

项目编号:200DG000005

项目名称: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武夷山  贾谦

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课题主持人:贾谦 杜艳艳 杨巨平 张晓彤

课题组成员:贾谦 杜艳艳 杨巨平 傅俊英 仲海亮  张超中  施安丽  周立华

总报告主要执笔人:贾谦 杜艳艳 张超中 仲海亮 傅俊英 施安丽 杨巨平 张晓彤

报告统稿人:贾谦

工作时间: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