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之三十二)

   作者:匿名   发布:2012/10/17   点击:1195

普及中医理论 不做当代医盲(之三十二)

走出误区  重铸中华医魂(第二部分)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中医教育之失误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持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能否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都与下一代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但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太缺乏中医特色,培养的中医人员实在难以担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模式单一,否定了中医应用几千年的成熟的传承教育和自学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且,硬是按照西医药的规律,将中医药细分为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等等,造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违背了中医自身规律。

(一)百年来一直对中医持否定态度

早在清末,许多人就开始贬低和否定中医。国民党时期,受“全盘西化”的影响,更是曾两次试图消灭中医。1914年,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旧政府卫生部还正式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但两次均因民众激烈反对而未能真正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仍是常常将“保守”、“不科学”之名加于中医。50年代初,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就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规定不许中医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包括解剖学等等。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这些做法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批评,并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但其思想的影响始终存在。实际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卫生部几乎一直是西医的一统天下,他们本身只具备西医知识,也只相信西医,只发展西医;他们不懂中医,不相信中医,也从未尝试去了解中医,更不用说学习和发展中医了。就是因为他们的主观臆断,认为中医不科学,总希望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或将中药作为植物药来进行植物化学研究,而且美其名曰“中医药现代化”。

自从1956年建立起第一批共计6所中医院校以来,现在中医院校32所。这些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对于稳定中医队伍,持续进行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中医基础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忽视,中医理论研究的日益蜕化和中医临床的日益式微,以及一大批精通中医理论、熟谙中医临床实践的中医大家过世所导致的后继乏人的现状,都促使中医学陷入了一种足以令中医迷失自我的尴尬境地。民国时期国民党企图废除中医,这大概是中医遭受的最惨重的外部打击,然而中医依然生机旺盛,因为当时几所中医学校基本上能够按中医思路自行进行中医教育,中医的教育事业依然蒸蒸日上,中医内部还有大批深谙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医家,而且民间中医依然可以带徒弟,也允许自学成才;但现在,虽然大家都在高喊“振兴中医”,但如中医走不出教育误区,失去中医事业的传承者和中流砥柱的话,中医将很有可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二)50多年来卫生部不发展中医教育

报喜不报忧的人总是说,近年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中医医院2600多所,病床27万张,高等中医药院校32所,在校生10多万人,中等中医药学校近50所,一些西医院校和综合大学也设立了中医药专业等等,似乎50多年来中医蒸蒸日上。但如果我们将之与现代医学教育事业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差距之大。2003年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36所,其中,西医院校104所,中医院校32所,两类院校之比为3∶1;而中医院校的规模均小得多,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现代医学院校相距甚远。

清政府时,中医靠师徒传承和自学尚且能培养出80万中医,何以今天32所中医高级人才“制造厂”只能培养27万(2004年)中医?不能不认为这是50多年来卫生部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发展中医、只发展西医造成的。

(三)中医教学内容失误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弱化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解中医概念和理论的困难。学好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知识做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不能靠演算得出答案,而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难免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产生“玄学”的念头而排斥中医。

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重大缺陷,中医学课程的比重日益减少。比如某中医药大学2004年制定的五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中医学专业,中医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却占到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26.76%。(然而,西医院校学生一般只学30课时的中医内容),而且,后二者比例还有逐年增加之势。80年代衡阳会议规定,中医院校西医课程不得超过500课时,但此后逐渐增加,早已超过1500课时。

大学英语占用了中医院校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他们的首要服务对象还是以中国人为主,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还是扎实的古汉语功底。大学对英语的要求应该降低。四川省刘晓峰副省长一再向有关部门提出:“中医院校不应该考外语,应该考古典文学。”与此同时,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却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并将中医、中药设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都难以充分发展,即使维持原有水平都成问题。

中医课程的内容也值得商榷。现在中医教材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一段中医理论,一段西医理论,这样把难以融合的两门学科混杂一处,老师无法授课,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而且目前教育方法日趋简单化、公式化、规范化,失去中医学灵活多动的特色,结果学生“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成为两个中专生。所以,中医院校才会出现学生初入校门时相信、热爱中医,愿意为中医事业学习、奋斗,但毕业时不再信任中医药疗效,而宁愿只用简单西药的怪现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到底教会了下一代什么?

刘晓峰副省长明确指出,“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愿意背‘汤头’、读经典,毕业后开处方有错别字,诊病依靠现代检测手段,而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医高等院校采取了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而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并指示成都中医药大学书记:“你的任务,就是不能把成都中医药大学变成西医院校,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技能。”

(四)中医学高学历教育堪忧

目前,不仅中医本科教育堪忧,中医高学历教育同样堪忧。本来存在缺陷的中医院校本科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和采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手段看病的医生,而研究生教育情况更使人忧虑。

中医是临床医学,几千年来,其理论都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而非从实验室研究出来的。从中医本科教育开始,学校就给学生灌输实验思想,力图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西医的思路和方法,并美其名曰“科学化”、“现代化”。这是真正的“西医化”,崇洋化。科学实验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似乎就没有一个实验室!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是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有益影响。如此培养的硕士、博士,很难产生像蒲辅周、岳美中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名医了,他们也不可能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担。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本,而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只埋头动物实验,沉醉于现代医学的“高精尖”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忽略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曰“科技型人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忧患和焦虑:这样的学院派、实验派中医已经成为主流,如此下去,中医将何去何从?

(五)视师徒传承教育为非法

如何正确对待以师承方式培养的民间中医师,是一个重要问题。师徒代代相传和自学成才是中医学千百年来得以继承并日益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我们不能漠视千百年来证明行之有效的师徒传承方法的存在,更不能为了防止不良医药事件发生,就简单粗暴地一棒子将所有民间中医全部打死。总不能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发生而不许汽车上路吧?!如何有效地将那些有真才实学、掌握着治病救人本领的大夫与江湖游医、骗医区别开来,并让他们参与到济世救人的医生队伍中,这才真正体现了我们国家和政府一切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的精神和通过卓越鉴别水平体现出来的管理才能。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保守估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全国约有5万个民间的真正的中医师虽然行医已十多二十年,但已不能够再开业坐诊看病,这是农村及城市弱势群体的一大损失。”据我们调查,多年来,全国许多省份均未组织开展师承人员的考试项目,许多民间中医求证无门,有的只能改行,有的则仍在“非法行医”,随时有被查处和被医政部门某些恶劣官员敲诈的危险。而且,目前民间中医职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首先,大部分民间中医过不了职业医师考试关,其中技能操作考试中绝大部分是西医知识,而笔试中1/6为纯西医内容,其余5/6为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目内容,且考试形式固定,考试内容刻板,某病某证型只能用教材上列举的某一个方,丝毫没有顾及中医临床运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而且现在对民间中医行医权力范围和治疗手段限制太死,这也不利于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对艾滋病村的调研发现,七路民间中医在国家尚未来得及关怀艾滋病患者的2001年,主动到艾滋病村免费为患者治疗三四年,前后治疗近六百人,而且疗效不错,为稳定民心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师徒传承和自学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人才;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游击队”的胆识超过了我们院校培养的正规军。然而,他们的行动不仅没有受到表彰鼓励,而且,其中六路民间中医没有执业医师证,已被迫离开艾滋病村。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对民间传承和自学中医这种培养方式的态度了。

从目前中医教育情况来看,院校派中医由于继承不足,难以承担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而民间中医尽管现在没有了行医权,但其为保留中医特色和精髓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来也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振兴中医的希望更多的寄托在民间中医身上。所以,蒲辅周才会不让其子进城,他认为,只有在基层锻炼,为广大民众服务,才能成为好中医。

然而,全国并非铁板一块,还有支持民间中医、为百姓造福的地方。

四川省在支持民间中医方面做得好。刘晓峰副省长说,四川有9228名民间中医,“尽管这些民间医的学历不高,但能够治病。而在目前的医师法管理中,一定要懂外语、有正规学历的医师通过考试……因此就被取缔了行医资格。这已引起当地老百姓很强烈的反应。为什么?因为老百姓觉得有这些民间医能给他们带来方便,看病也很有效。医术是什么?就是要能够治病救人。……现在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对这一部分民间医逐个调查、了解。对于那些确有一技之长、真本领的民间医,就应该给予他们行医资格。”

在这方面,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局也做得非常好,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他们支持、关心、保护民间中医,给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颁发行医证,支持他们建立专科医院,并将民间中医组织起来,成立协会,借以提高其医术和医德,遂使运城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六)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乡村中医教育体系

解放前,50万中医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绝大部分是中医,也主要在农村;且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县以上中医院的许多中医也都下到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今天27万中医几乎全部都在县以上城市,乡镇卫生院几乎没有高等院校毕业的中医。农村缺少中医,更缺少较高水平的中医。

六七十年代,山西运城市卫生局办了10多次西学中学习班,培养了2000多名中医人员,有不少人没有任何学历,今天也成了身手不凡的名医,如杨文水等。

各省市中医院校和各县中医学校,有责任为农村培养一批乡村中医。这已为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的教育所证实。当年的赤脚医生,有的今天已成为名医,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樊正伦先生。

然而,由于近二十多年卫生部“西医科学”这种思想的误导,再没有为农村培养中医,连各县的卫生学校也几乎不再培养中医,更别说由县中医院举办培训班了。湖北黄梅县中医院过去办过多次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改革开放之后,就不让再办了。

(七)中医院校教育分科太细

分科越来越细是西医的特点,大型西医院可有几十个科,最后导致无人对患者负责。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然而,今天我们中医院校教育按照西医药院校分科方法,也是越分越细。现已将中医中药分开,基础与临床分开,针灸与中医分开等,导致中医不认识药,更不会中医的砭、针、灸、导引按跷等其他非药物疗法,也导致学中药的不懂医,甚至导致学针灸的不会辨证论治。

中药系(学院)学的课程基本都是植物化学,不重视中药材、饮片的辨识,不重视炮制工艺的教育。某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强调的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药效评价研究” 和“中药新药研发”等,鼓吹自己“形成了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分离、分析、结构鉴定、药效实验到制剂制备等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完全忘记了要研究中药的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药性,忘记了名方成药皆出自临床家的经验总结而不是来自实验室,已经意识不到炮制对中医的重要性而只记得去弄清其有效成分,堕入了西药的研究思路。性味是中药的特点,炮制是中医的秘密。现行《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规定饮片炮制技术禁止出口;现行《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也明确禁止外商投资饮片业。然而,外国人对此认识极深,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均已在安国、亳州等地投资饮片业,盗窃炮制技术。我们自己却扔掉了自己的精华,走洋人之西药路。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总报告

项目编号:200DG000005

项目名称: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武夷山  贾谦

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课题主持人:贾谦 杜艳艳 杨巨平 张晓彤

课题组成员:贾谦 杜艳艳 杨巨平 傅俊英 仲海亮  张超中  施安丽  周立华

总报告主要执笔人:贾谦 杜艳艳 张超中 仲海亮 傅俊英 施安丽 杨巨平 张晓彤

报告统稿人:贾谦

工作时间: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