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心平
新闻详情

脑瘤(包括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匿名   发布:2012/10/17   点击:1552

脑瘤(包括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普及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之三十九)

      “脑瘤”就是指人的脑内部出现各种肿块和病变。现代医学把它分成良性和恶性的两种,主张用开颅取瘤的办法以绝后患,但都不敢保证好,有时候把握性降到百分之几,至于后遗症更是不可避免,但对真正中医看来并不然,也并不是非开颅不可,因为中医是讲辩证法的,要讲个因为和所以,要讲来龙去脉,也就是说你父母生来没有给你带来瘤,怎么到今天突然长出瘤来,它一定有它的产生因素,所以弄清原因,对症下药,自然会迎刃而解。

      单就瘤讲,在祖国中医学属痈疽范畴,脑瘤就长在脑内部,也属于阴疽范畴,在外则属于头疼、偏头疼范畴,这也就是说,人的头疼久而不愈必然会引起大脑内部的病变,可人的头疼又由什么引起的呢?那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失调,进一步讲,也就是说人在生活过程中,七情波动(如工作、家庭的不顺),外感风寒、过度耗散精血(饮酒、贪欢、彻夜不眠)都是引起头疼的直接和间接因素,这也就是说不是脑瘤引起头疼,而是头疼久不愈而引起脑瘤的产生,在这里有个本和标的关系,事先身体失调引起头疼为本,检查出脑部长瘤为标,治病求本,如果失调不更正过来,即使动手术把瘤砍掉,还会长第二个、第三个……中医讲聚者为瘤,散者为气,它的依据就是始终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瞬息变化的肌体,气血运行的好坏、失调是产生瘀滞、血瘤、脑瘤的根源。中医在这里不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讲整体观念,对于脑瘤也是这样。中医理论讲,肾为脑海,人根在肾脏,这好比树梢和树根的关系一样,肾水上去了,大脑得到滋润,自然血通瘀解化气而行。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人的大脑就细胞组合看,至少象个中等城市那么复杂,它的各部每时每刻都在受肾脏的滋润,所以补肾养血,使人的气血营养源源不断由肾脏顺脊柱也就是督脉送入大脑是恢复和治疗脑瘤及一切脑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反过来不加分析单纯靠开颅手术,即使生命保住了,一是气血被伤,元气损耗,二是还要再长,因为身体失调始终没有被纠正过来,也就是说促使瘤的生长因素没有排除,有可能出现接二连三的开颅手术,在这里有的人会讲,脑内的瘤已生成,不手术割掉能自动消失吗?提出这种质疑的人正象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错在把人总当成一个机器部件的组合而没有把人看成是一个不断生长、转化的生命机体,也就是人体气血的不断运行或逆转是造成和产生人体各部状态的内在因素,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一句话:“人体瞬息万变。”这个变,有时就在一两分、一两秒之间,人体外部是这样,人体内部也是这样,所以俗话常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要不然怎么能说复杂得象一个中等城市呢,对于已形成的脑瘤,究竟向好的方面还是向坏的方面转化,就看人们给他创造什么条件。中医常讲“痛则不通,通者不痛”。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通者不长,长者不通,这里有个气血运行的问题,而情绪好坏,心理意念又是影响气血运行的直接因素,即使吃药对症治疗也应在心情稳定、意念正确下药才有助药力的运行发挥。

      综上所述,我们说“无病不死人”,有病必有因,有因就有解,不查引起疾病的原因就单凭仪器显示的现象而忘记人体瞬息万变的特性而下结论就不是唯物辩证法,所以说,弄清原因,脑瘤也是可以治愈的,调正心情,注重养生之道,脑瘤包括其它病也是可以防止的,对此我们古人提出了许多养生之道,如丘处机曾说“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古人还提出“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里食少,晚间觉少”。这些养生之道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告诉人们要按客观规律生活,违背客观规律大自然就会淘汰你。

所以我们希望那些患了脑瘤的患者,不要盲目的去手术,有的没太确诊只是怀疑的时候,也不要到处去追求水落石出,非叫人家说成脑瘤不可;因为脑部的形变是标不是本,情绪的影响(生气、上火、苦闷)导致气血失调才是病根,遭受风寒、劳累伤体才是本,提高体质,增加气血的能量才是治疗和恢复体质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我们常说“根深叶茂”的道理,另外平素生活少烦恼,保持心情舒畅也是避免产生脑瘤和其它病症的又一保证,愿广大患者及天下人都能弄清理论,遇病不要盲目下结论,盲目采取措施,要三思而后行,(免得一失足造成千古恨,后悔晚矣)。这样身体自然会气消瘀散,化瘤为气。最后希望人们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人心向善自然青春长在,健康永存。


读书解难,保家护航(《医学白话》简介)

人生在世,有病在所难免,大病不说,头疼、感冒、胃痛、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尤其像牙疼,不懂医轻者到医院把神经杀死,重者连牙拔掉。又如膝盖磕碰一下,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乱看乱治,又封闭又抽积液,反反复复变成了所谓的“滑膜炎”,其实没那么复杂,一两味土方小药,过去连老百姓都能办到。由此看来,同样一件事情、一个病症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其实,许多重大病症也是由简单小病而引起,由于处理不当,不及时,干脆一句话,就是不懂一点点医道,叫某些黑心大夫,引上贼船,以致倾家荡产。纵观当前医疗世界,误诊究竟占了多少?真是太多太多。造成的后果是“血栓”到处可见,高血压长年服用降压药盛行,心脏病频发……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懂点医吧!哪怕像过去乡间老农,会一两个土方也行,总比乱打针,乱用抗生素强。

我们在《普及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之一)》中曾写道:“做为人的一生,在身体上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疾病考验,小的如牙疼、感冒、红眼病、咳嗽等到大的腰痛、心脏难受、头晕、血压增高等,活上四五十年谁没有经历过,谁又没有尝试过?有人遇病无所谓却闯过来了,有人特意追求却陷进去了,所以做为一个家族的生存,要想平安无事,兴旺发达,必须要有真正懂医的,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医就应该是真正的中医,为家族撑起生命之舟,即使没有,也要间接或依赖一个真正懂中医的做为护航,这是生存哲理。”综上所述,又考虑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夫也不能跟患者一辈子,那么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读书,选择简单易懂之书,作为临时备急之用,保家护航之需。在这里我们反复考虑,本着既简便通俗,又易掌握的特点。从祖国丰富的医库中,选择了《医学白话》这本医书,引荐给大家。

《医学白话》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医学普及读物。洪先生主张医书为治病之用,只求说得病原清楚,解得方巾药味治法明白,不事深奥而使人难晓。著者倡导白话普及医药常识,时值清末,亦属难能可贵。书中内容包括脏腑、经络、四诊、八法、标本、外感内伤各种病证,妇人小儿诸证,并附杂病简验方。

 洪先生在书中讲:“那懂医的人看了我这书.医理愈加清楚;就是那不懂医的人,看了我这书,也可因书知痛,依病检方。生病的人家.能够略明医理.也就不会把性命送在庸医手里了。”

本次重新编排的《医学白话》是以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彪蒙书室石印本为底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标点、文字规范等做了相应的整理。为了使大家尽快了解入门,不望而生畏,特把《医学白话》的入门之说,摘录如下:

入门看症说

看病的法子,第一要把病人的内伤、外感,表里寒热虚实大势,辨得明白,再去问他的病、诊他的脉,与我指下的脉象、心内的医法,合与不合,这是最要紧的诀门。这辨症的法子,怎么辨法呢?

人的口鼻,就是出气的门户,若病人口鼻呼吸的气,来得又粗又疾,这是邪气盛,就是外感。

若病人口鼻呼吸的气,来得又微又慢,这是正气虚弱,就是内伤。

若病人发热狂躁,说胡话,揭去衣被,手脚外露,这是邪在里面。

若病人虽发热,尚觉得安静睡卧,这是邪在表面。

若病人口渴心烦,这是热病。

口不渴,心不烦,只是怕冷.这是寒病。

若口虽渴,又不要吃茶水,这是内中有湿。

又有那外面怕冷,口渴心烦,这外面却是假寒,有伏热在内的病。

 外边面红,身又似热,口却不渴.心又不觉烦,这是虚阳外越的假热,不可认错,要紧要紧。

 望诊

 病人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白目黑,这都是好的气色。因这黄是土色,脾胃属土,土是人的后天根本,有这个气色,病虽重,内中的土气尚未绝还可以医得。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白,面黑目自,面青目青.这都是难医的病症,又脸上天庭、印堂、年寿这几处部位,有黑色现出来.总是不好。就是这黄色,亦要明中带润才好。

 闻诊

 病人生气骂人的声音,来得粗猛,是邪气实、内有热的原故。

 欲骂人,又觉得出声吃力,这是肝逆气虚的原故。

 鼻塞,声音重,又多喷嚏,这是内里的风寒,尚没有清楚。

 说话慢,又觉得气短.这是中气不足。

 病人哼叫,必有疼痛的所在。

 脾困必多噫气,胃中不宽,必多暖气,胃里有寒,必嗳出冷气,呕吐吞酸,这是肝火上逆。

 元气虚的人,常自己说死。

 千咳没有痰,是胃中有伏火。

 咳嗽吐清白痰,是寒。

 痰中有泡,是饮;稠黄色,是火。

另外,对于“咳嗽”这种比较普遍存在,洪寿曼在此书中由较通俗易懂的论治,特摘录如下:

咳嗽

受了风寒,头疼痛,发热怕冷,咳嗽,这个叫做外感的咳嗽,病重的,宜用香苏饮。

香苏饮:炒香附,紫苏各二钱(6g),陈皮一钱(3g),甘草五分(1.5g)

这方子,都是疏表的药。再加上杏仁半夏行痰利膈,五味略敛肺气,细辛通内里的表。吃了这药,宜把他出点微微的汗,邪就解了,咳嗽就轻了。

若是受病轻的,当用二陈汤。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4.5g),炙甘草五分(1.5g)

这方,本是化痰理气利水的药。再加上杏仁前胡,疏通肺气,于姜暖中散寒,咳嗽可渐好。

受了风寒咳嗽,多日不肯好,呛起来,连两胁都牵得疼,又发热,或忽然发热,忽然怕冷,这当用加味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4.5g),炙甘草五分(1.5g),薄荷六分,炙枇杷叶三钱(9g),干姜三分(0.9g),五味子七粒,半夏一钱五分(4.5g)

这方,是因久咳不止,邪气将要走进少阳去。故用归、芍养血,术、草补土,柴胡升阳疏肝.茯苓利水。再加半夏、干姜,暖中利痰,薄荷疏风利痰,枇杷叶润肺气,五味子又稍敛肺气,芍草又是调和营卫的。内外表里,都把他气血流通,气顺,自然不咳嗽了。

以上,是《医学白话》书中的部分内容,通俗易用,为初学入门之引线,乡僻家居之便用,故语多浅薄,方亦不多,每症只选一二方,理之易明者录之,余多割爱,识者谅之。